名家

名家|笔墨化境 象外精神——关于姚景卿先生花鸟画的艺术解读

  • 发布时间:21.10.2022
  • 浏览次数:848


A.jpg

姚景卿

字云生,别署抱素轩主,斋号“抱素轩”取自《论语》“绘事后素”。1949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,祖籍天津。少喜绘画,拜津门诸老名家为师,勤于学习,至青年时期适逢十年浩劫,虽身处农村但未忘丹青,后返乡入天津工艺美术学校(天津工艺美院前身)上学,随赵松涛、穆仲芹等前辈先生习画,渐有所成,毕业后进入天津市艺术博物馆(今天津博物馆)从事古代绘画复制工作,经多年沁浸历代名家名作,上至宋元,近至民国,得传统绘画之精髓,在完成大量馆内复制工作的同时,自身艺术创作水准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,并于一次展览中,作品被孙其峰先生发现,先生颇为欣赏,随收为入室弟子。个人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类美术展览并获奖,多次赴海外进行文化交流。近年来为山东电视台《天下收藏》栏目、天津电视台《@艺术》栏目等多家电视及网络媒体做个人专题介绍视频数次,以及全国各平面媒体多次专栏采访。

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天津博物馆副研究馆员,天津文史馆馆员,天津市南开区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,天津九三学社画院副院长,天津市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,天津画院顾问,天津当代十大国画名家。代表作品《苍翠图》、《林岩双雉》、《春晖醒翠》、《似闻婆娑振羽声》、《苍松翠羽姹紫嫣红》、《正阳之灵》等


笔墨化境 象外精神

——关于姚景卿先生花鸟画的艺术解读

王炳学

他临摹的《雪景寒林图》曾经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,并被日本神户博物馆购买收藏;他曾经以个人精湛的艺术造诣被评为“天津十大画家”;他孜孜于艺术精神的象外追求,他笔下的孔雀个人风貌明显,“姚氏孔雀”已经成为他的艺术形象代言。他就是著名花鸟画家姚景卿。

——作者手记

1.jpg

2017年五月的一天,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一次大型公益艺术活动上,与会画家集体创作一幅丈六巨幅作品,经过集体构思和酝酿,大家公推姚景卿先生以其最擅长的孔雀开笔。偌大的会场,姚景卿先生略作沉思,手执大笔,水墨调和,着纸落墨,疾徐张弛,动作干净利落,不一会,一只栩栩如生的孔雀跃然纸端,现场观众一片赞许。“吾师醉后倚绳床,须臾扫尽数千张。飘风骤惊飒飒,落花飞何茫茫。”,此情此景,恰似1000多年前李太白笔下的怀素上人。在创作过程中,姚景卿先生脸上从始至终都写满自信,这种场景对于姚景卿先生已经成为常态,几乎每次雅集活动,集体合作作品都由姚景卿先生这样开笔,孔雀尘埃落定,其他画家再根据画面补景。姚景卿先生具备这种素质、功力和担当,大家也信任姚景卿先生,愿意一起合作。

2.jpg

艺术萌芽——源于少年印记
姚景卿先生的外祖父为津沽声名显赫的中医。父亲毕业于北洋大学,曾供职山东省盐务局。母亲虽一天学也没有上过,但酷爱读书,诗词歌赋、书法绘画均有所修为,受母亲影响,姚景卿先生对书画产生了很大兴趣,这为姚景卿先生以后的艺术道路埋下了伏笔。少年时,姚景卿先生即在书画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天赋,十二岁随宋光兴先生学习绘画,临摹宋、元、明画作。在这之前,学过一年书法,从《多宝塔》和《玄秘塔》入手,后写过赵之谦、邓石如、吴让之等清代书家。其十六岁临摹张书旗的《孔雀樱花图》构图大气,几乎占据半幅纸面的孔雀与横向伸展的樱花枝杈穿插呼应,右下及孔雀、樱花之间留白,笔墨大胆,干净鲜活,整幅画面生机盎然,也充分表现出了姚景卿先生的少年天赋。十七岁仿居廉的《水仙》,几可乱真。在此期间,他又拜在李昆璞、刘子清、崔金刚、梁琦、孙其峰等诸先生的门下,得到老先生们的悉心指教。并用功于宋、元、明三代,不断从传统中吸收养分。
姚景卿先生是幸运的,虽然时日清苦,但有良好的家庭熏染,又得遇名师指点,再加上自己对书画艺术的钟爱和天赋,为未来数十年艺术道路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。

3.jpg

艺臻化境——积数十年笔墨技法的镕冶提纯

上世纪60年代,随着成千上万“上山下乡”的大军,姚景卿先生来到了河北,在农村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,劳动之余,他仍旧没有忘记自己的绘画艺术,时间不长就成为公社宣传骨干,以手中的画笔配合做一些宣传工作,得到了公社和县文化部门的重视,后来被借调到县文化馆搞创作。绘画已经深入灵魂,成为姚景卿先生的生命主宰。后来,他和爱人相继考进了天津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天津工艺美术学校,受教于穆仲芹、赵松涛先生,毕业后分配到天津艺术博物馆工作。一路曲折,一路坚守,绘画艺术不断地点燃自己青春的希望之火。在天津艺术博物馆工作的日日夜夜,是姚景卿永远不能忘怀的。那时候,他被分派在保管部工作,每天面对的是大量古代艺术精品,站在这些传统经典作品面前,他的思想和灵魂一次次被强烈地震撼,那时候,他明白了什么叫艺无止境。从此,姚景卿先生一头扎进故纸堆,在这些经典中学习古人笔墨技法、与古人对话、不断在古代传世画作的山林溪径中寻找着、吸收着丰厚的营养,如饥似渴。他把根须深深扎进传统经典的土壤,以宋元院体、明人经典为原点,上下探索,远溯唐人、五代,近探晚明及有清一代山水、花鸟名家。在此期间,遍读古代书论、画论,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,努力从古代笔墨语境中体味、寻找个人笔墨语境。这一阶段,姚景卿先生可谓如鱼得水,畅游古人创造的艺术之海,用心灵感受古人创造的艺术境界。

5.jpg

也就在此时,姚景卿先生开启了自己的经典临摹之旅,他埋头钻研绘画技法,临摹古人经典,十数年,他遍临所有馆藏作品。他复制的宋代范宽《雪景寒林图》、李唐《濠梁秋水图》,元代边鲁《起居平安图》,清代石涛《巢湖图》、黄慎《醉眠图》等经典作品,其逼近原作的绘画功底被很多业内专家所叹服。其中,《雪景寒林图》被日本神户博物馆购买收藏并引起轰动、《巢湖图》被安徽博物馆收藏。在天津艺术博物馆工作的十几年,成为他实现个人绘画艺术高度的基石。九层之台起于垒土,他以墨池笔冢的苦功夫,完成了自己走向艺术高峰坚实的重要一步。

6.jpg

50余年的时光,姚景卿先生在传统绘画艺术中迤逦而行,不断镕冶提纯,吸收并丰富着自己的笔墨技法;以深厚的理论和学养为内涵,不断完善自己的绘画理念和精神表达。说其艺臻化境实不为过。他的每一幅作品,都是其极强的艺术功力的彰显和体现,笔墨功力老道,细致、洗练、干净、舒爽,无论是工笔,还是半工半写,细腻的笔触创造出千千万万鲜活的艺术生命。物象造型准确,神韵毕现;构图恪守传统,而在画面协调中又灵活把控。手中百万雄兵、胸中万千气象,随意调配、驾轻就熟。每每作画,兴之所至,笔墨到处,繁华尽显。眼中是数十年艺术积淀的果决与自信,腕底生化便是徐徐春风。运笔张弛之间,是艺术化境的真力自然挥洒。如,作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《英禽凤仪图》,画作高两米、宽一米,构图起承转合,左中部的繁与右下角的简、画作主角凤凰周围的密与环绕物象的疏、凤凰用色的浓艳与其它物象的淡雅,对比强烈,主题突出。

姚景卿先生的笔墨功力是积数十年的笔墨岁月沉淀,几十年来,他沉心静气,在传统中寻找自己艺术生命的源泉。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批仿宋人画册、仿元明诸家的临摹作品开始,到其后的不断提炼悟化后的个人笔墨语境创造,姚景卿先生用最大的力量打进去,又用最大的力量打出来,不断在传统坚守中构建和完善个人笔墨表达艺术体系。以传统功力深厚、工写兼备的艺术特色和对中国绘画的个人领悟与思考,将自己的艺术高度不断提升。

8.jpg

象外精神——传统守望中的笔墨情致

中国绘画讲求精神的内涵表现,谢赫“六法”之首即为“气韵生动”。自宋代苏轼开始,文人特色日渐明显,文人画的概念逐渐清晰,元、明及清季,文人画更为兴盛和活跃,几乎占据了中国画发展的主导地位。而文人画重精神,讲求文人性情和情致的表达。姚景卿先生在笔墨实践的基础上深研画理,他思路非常清晰,“传移模写”“应物象形”是表,精神的表达是里,是中国绘画的内在、根本和最高境界。他始终在创作中保持一种传统文人的沉静,静极生慧,以心灵的沉静,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气质融注笔墨,通过笔墨彰显文人心灵意境,依托物象的形象塑造,烘托作品精神于象外。所以,姚景卿先生不断从古代绘画经典、从古典文学中吸收营养,努力增加自身学养,努力增加自身和作品的文人气息。他淡看名利、不争不抢,万事顺其自然,让身心专注于艺术本体。因此,他的作品透着干净清爽之气,透着文人的骨气、清气和正气;因此,他笔下的残荷淡然于天籁和雨声,他笔下的桃花从墨色转换中能听到春天的脚步却没有脂粉和俗气,他笔下的芦苇在风中会摇落兰草的高洁,他笔下的竹节劲爽而能闻拔节的清音。因此,他的《迎春双雀》会从画面中释放出强烈的生命气息,《秋塘野趣》又表现出浓郁清新的自然情趣。或寥寥数笔,或层层渲染,生命气息在繁花和鸟雀的灵动中涤荡,感染着每一名艺术受众,以厚重的文人气息、时代精神和强烈的艺术张力,给欣赏者带来美的感染与享受。

他不仅仅是在画画儿,不仅仅是用手中画笔对生活和自然景物的简单描绘,他写意、写心、写精神、写灵魂。他将古人的情致、个人的情致和当下生活的情致不断凝练浓缩重叠,最后幻化成笔墨的情致表达,内心精神和人文情怀的艺术表达。艺术境界在象外精神的遨游中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提升。

9.jpg

10.jpg

精灵舞动——照耀在灵魂之上的孔雀之舞

姚景卿先生善画孔雀,他在孔雀的技法表现上可谓毕生穷究,用功最苦,“姚氏孔雀”已经成为当代国画艺术的一个个人特色鲜明的艺术标签。孙其峰先生就是在1984年第二届天津美展上看到了他画的孔雀后,点名要见他本人,并将他收为弟子的。他以孔雀为主题创作的《林岩双雉》入选全国第八届全国美展;《正阳宅灵》入选第三届当代工笔画大展,并获“佳作奖”;有《苍翠图》入选当代工笔画大展,并获“特别荣誉奖”,为总后勤部北京京丰宾馆收藏;作品多次赴台湾、东南亚等地展览。

11.jpg

1965年,16岁的姚景卿先生开始临摹民国著名花鸟画家张书旗的孔雀,也许从那时起,就注定他一生与孔雀结缘,从上世纪80年代、90年代,直至新世纪以后,孔雀基本上成为姚景卿先生创作题材的主打项,数十年的苦心孤诣,为当代画坛留下了大量经典作品。美丽的孔雀如舞动的精灵,在姚景卿先生灵魂之上深深扎下根须。1994年的《孔雀竹桃》《似闻婆娑振羽声》,2000年的《孔雀枫叶》《松枫孔雀》,2001年的《松黄显翠》《沾衣欲湿杏花雨》《梅石孔雀》,2002年的《孔雀梨花》《翠羽寒香》,2004年的《春晖醒翠》,2007年的《春桃映翠》,孔雀犹如穿起的珍珠项链,成为他艺术生涯的主脉。

12.jpg

姚景卿先生的孔雀注重传统笔墨表现。仔细阅读他的每一幅作品,用笔、用墨、用色、构图无不出于传统,宋元间的花香鸟语和笔墨气息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。用笔上注重细节刻画,特别是对孔雀翎羽和其它工笔翎羽的描摹,更是细致入微,笔笔精道、笔笔干净、笔笔神采飞扬,用笔的细腻是其数十年笔墨技法的纯熟体现,是其深厚功力的笔墨外化。这一点,在孔雀翎羽上能够深刻体现,在麻雀、戴胜、野鸭、雉鸡身上也表现的非常细腻传神,同样,在其它物象描摹中,他的笔墨功力和细致也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,如摹《濠梁秋水图》中对树叶的精心勾勒。他注重构图的意境创造,在花鸟画传统构图的基础上,姚景卿先生对构图可谓匠心独运,每幅作品都会围绕主题去创作,每幅作品都会围绕物象主体进行安排布置,如《伯劳墨竹》中对伯劳和竹竿主竿的位置设置,《墨石朱竹》中对石与竹的高低双峰式构成。这一方面,在孔雀图中更有独到之处,他的孔雀图中的每只孔雀几乎都占据了整幅画面的二分之一强,为充分表现孔雀翎羽的延展性,对角设置孔雀造型成为其构图的主要手法,然后辅以梅干、墨石、松柏为衬景,孔雀大气、华贵的精神在构图中得以较强的突出。《似闻婆娑振羽声》中的开屏孔雀,以满开屏占据了整幅作品上半部分,将孔雀开屏的生动气韵和气势尽情展现,是其孔雀系列作品的天成佳构。

15.jpg

注重色彩的烘托表现。姚景卿先生的花鸟画对色彩锤炼非常重视,他充分继承了黄荃花鸟画在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性,在强烈对比中、在精致工丽中,通过色彩突出孔雀的富贵祥和、雍容典雅,通过个人不断积聚与凝练的色彩语言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色彩情感。《孔雀枫叶》中孔雀的华丽与枫叶的牙黄的对比,《松枫孔雀》与《松黄显翠》中孔雀与锦鸡的大小对比、高矮对比、浓丽与淡雅的色彩对比,而于色彩的重彩重描中,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生动传神的孔雀形象。这种色彩对比在姚景卿先生其它题材花鸟画中亦有不俗表现,《迎春双雀》中迎春花的黄与雀的白的对比、《湖石枫叶》中枫叶几近突兀的殷红,等等,在其作品中俯拾即是。

16.jpg

17.jpg

注重神韵与精神的追求。作为一名艺术家,其内在精神的丰富性,是达到艺术较高境界的决定因素,写山、写水、写花、写木,最终我们是在以手中的画笔写自然物象之精神、描摹艺术家内心的精神世界和精神高度。姚景卿先生的花鸟在笔墨间无不充盈着满满的文人情怀、情趣和情致,他以灵巧的画笔细细表达所描绘物象的精神气韵,努力挖掘物象的思想和感觉,他笔下的花鸟鱼虫都充满强烈的生命气息,鸟雀是活的、竹石是活的、松柏梅兰是活的,生命意向在画面涤荡出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。他笔下的孔雀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华丽和富贵祥和的追求,孔雀的一颦一笑一个眼神都有一种雍容大度与大爱。将多年的文化积淀和文人情致融汇自己的绘事,姚景卿先生始终在追求着自己的笔墨情感表达,他的每一幅画都主题鲜明、思想突出,画面之上再辅以题跋,《花自芳菲鸟自悠》《沾衣欲湿杏花雨》《相期更有岁寒心》《留得残荷听雨声》,唐诗宋词的意境、个人的文人情怀和内心情感释放、物象情感与社会情感乃至个人文心的交织表达,进一步提升了姚景卿绘画的文化语境。

18.jpg

19.jpg

注重工写相宜。兼工带写在明清小写意中已经有很多探索性尝试,清末民初的任伯年注重兼工带写,将这一融合工写两派的画法进一步发扬。姚景卿先生在创作中注重兼工带写的技法彰显,在多年探索中,他将花鸟、山水等画种不断融合,在工笔花鸟中融入写意笔意,尝试着丰富自己的笔墨语言和技法表达的多元性。规避了纯用工笔装饰性较强的问题,使画面和视觉感官更加灵动与自然和谐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他在工写调和中,有意识将黄荃的富贵典雅与徐熙的野逸疏淡相融相生,取两家之长,补两家之短,在徐黄异体中挖掘和探索个人的花鸟画创作路径。从目前看,这种尝试与探索是很成功的。他突破了前人是以工辅写还是以写辅工的简单定义,而是根据意象和主题以及构图需要,或以工笔为主略补写意笔法以调整画面气息;或以工笔画出画面主题,以大面积写意烘托作品生气;或半工半写、两相交融,赋予工写以水乳交融的状态,更加充分地表达个人心中之意象和作品情性。

20.jpg

21.jpg

在创作之外,姚景卿先生于绘画理论也有深入研究和思索,其研究性文章《广采博取、触类旁通--论吕纪茶梅双雉及其他作品》发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《迎春花》杂志;和马大东合写的《浅谈李唐<濠梁秋水图>——兼论李唐的艺术风格》一文发表于中国文物出版社《艺苑掇英》。艺文双修为自己达到绘画艺术的更高峰增添了砝码。

喜京剧,文人雅集、绘画之余来一段西皮流水成为姚景卿先生的又一情感释放窗口。他对名利看得很开,喜随心自然,不刻意而为。

22.jpg

23.jpg

24.jpg

姚景卿先生的艺术成就也深深得益于家庭浓郁的文化氛围,夫人是其一同下乡的知青、工艺美术学校的同学,为了成就姚景卿先生的孔雀之梦,主动牺牲自己,退身背后,为姚景卿先生做好后勤服务。其子姚铸受家庭影响,自幼习画,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和天津市的美术展览,已经成为青年画家的佼佼者。水墨蕴丹青、彩笔写霓裳,祝愿姚景卿先生的孔雀之舞更加精彩,让内心的精神和情怀在灵魂之上逍遥升腾。

25.jpg

26.jpg


(王炳学:学津书院创始人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,中国楹联学会会员、中国楹联书画院院士,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,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、天津市楹联学会副会长、天津市南开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、沙孟海书学院研究员。)